中蒙边境牧民过上现代新生活这里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萌宠与网红……

 admin   2025-01-24 02:45   29 人阅读  0 条评论

大家知道中蒙边境牧民过上现代新生活这里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萌宠与网红……和一些有关于蒙古族生活图片的题吗?接下来让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关于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4200公里的边境线不仅充满了诗意和远方,也充满了苦难和孤独。数百年来,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牧民以饲养牲畜为生,与外界隔绝,追求水草。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内蒙与蒙古的中蒙边境虽然仍然人烟稀少,但却充满了生机。许多在中国大城市流行的新鲜事物都会迅速传播到这片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着三个人的草原。草原边民在守护祖国北疆的同时,享受着现代新生活。

移动牧羊新趋势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寒冷干燥,但新生羔羊的咩咩声却给休眠了一冬的草原带来了生机。34岁的蒙古族牧民吴伊汉怀着冰冷的心情走进温暖的家,从身上穿着的蒙古袍里慢慢地取出两只刚出生就被母亲遗弃的小羊羔。站在一旁的丈夫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并上传到短视频。双胞胎小羊摇头的可爱模样很快就获得了一万多点赞。

这里是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赛罕高比苏木,地处中蒙边境。在很多人心目中,这是一个遥远的边疆。吴伊涵和丈夫靠着自己的2万亩草原,饲养着300只羊、70头牛、60匹马。县城距她家100公里,最近的邻居也有3公里。虽然她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原深处,但她在短视频上拥有近10万粉丝。

可爱的草原宠物是无言在短视频上发布的最受欢迎的内容。每年春天产羔的季节,总有几只羔羊或小牛被妈妈遗弃。此时,这些弱小无助的生命只能靠牧民用奶瓶来喂养。在热爱动物的吴伊涵家里,被母亲遗弃的牛犊羊和受伤的野生黄羊都成了宠物。他们每天都粘在主人身边。当它们生病时,它们会去宠物医院治疗。他们不会被屠杀或。出售它们直到自然老化。

在内蒙古边境的草原上,还有很多像吴亦涵这样的牧民网红。他们活跃在热门短视频,“解密”鲜为人知的边疆生活,宣传草原特产和旅游资源。

移动互联网不仅拉近了边疆与世界的距离,也推动了边疆牧民迈向现代社会的步伐。在同样位于中蒙边境的苏尼特左旗达赉苏木,牧民刚兆日格在自家房前屋后安装了各种信号接收设备。每一根现代化的天线都与广阔的原野和成熟的环境相连。牛羊群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是牧场内各种智能设备的传感器,通过WIFI传输各种信号和指令。”自从6年前安装光纤宽带以来,港照日格一家传统的放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GPS定位器挂在羊群头羊的脖子上,他的13万英亩牧场上的羊的位置在手机上清晰可见。自从2015年使用这套羊群卫星定位跟踪系统后,他再也不用整天跟着羊群了。每天早上,羊都会被放出羊圈。晚上,他们打开手机微信,进入电子围栏放牧系统,在电子地图上找到羊群的位置,然后骑上摩托车快速找到并赶回羊群。

岗照日格的牧场配备了太阳能高清摄像头,离家几公里外的场景都可以看到。当牛羊接近饮水槽时,红外感应功能会自动放水。棚舍、庭院的自动门全部由手机控制……更重要的是,只要你的手机能上网,你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通过手机管理你的家庭牧场。

守望边疆,奋发图强

45岁的格热勒其木格忙完家里捡羊羔的工作后,急忙骑上摩托车来到中蒙边境附近。他举起望远镜,眺望着辽阔的北方草原。早春,蒙古族有烧荒的习俗。作为一名志愿边防军人,格日勒其木格必须时刻警惕蒙古国火势向我国蔓延。家住内蒙古阿巴嘎旗吉尔哈朗吐苏木的格日勒其木格,负责自家牧场以北7公里长的边境巡逻,并活跃在阿巴嘎旗175公里的中蒙边境。像她这样的志愿边防战士有300多人。

“这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有义务保护它。”格日勒其木格一边放羊,一边为祖国站岗。他被称为“蒙古包哨”。她和家人会时刻关注边境附近的事态发展。如果发现陌生人或异常情况,他们会及时向边防派出所报告。他们将自觉填补军警边防巡逻管控的盲点和死角,成为边境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力量。

分散的边境牧民在履行职责、保卫边疆的同时,也互相帮助,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因此,合作经营模式在边境草原十分盛行。

格日勒其木格一家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生活在7000多亩草原上。田园生活的规律是春天生羊,秋天宰杀出售。但多年来,秋卖羊的过程异常艰难。卖冷库曾经是草原牧民卖羊的主要渠道。当时正值8月,格热勒其木格和丈夫赶着羊,赶了4个多小时,来到了20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他们在冷库屠宰场门口排了好几天的队,才成功出售。羊。这个过程涉及很多风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2年,她组织了13个像她一样生活在边境的牧民家庭,成立了陶日干合力肉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名字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富饶的边疆。在合作社里,牧民们各尽其能,自己生产、销售肉类,并在城里开设了自己的肉店和冷库。秋天卖羊肉不再需要依靠中间商了。

在距离格日勒其木格家2000多公里的呼伦贝尔草原深处,三座白色的蒙古包并排矗立在一个被栅栏围起来的院子里。蒙古包后面是几栋青瓦白墙的砖房。一大早,53岁的图们走出自己的房间,把牛羊赶出圈舍,上了马,跟着牛羊走了。这片草原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地处中蒙边境。

“我的牧场离边境很近,我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放牧和巡逻。”图们在边境巡逻时,协助有关部门成功侦破一起非法越境案件。有几次,他看到有人在草原上偷取药材,他连忙上前阻止……

除了放牧、巡边之外,图们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当“中央党员户”。作为一名员,他要帮助周边贫困牧民脱贫。因此,他还成立了畜牧合作社。合作社共有成员7人,其中图亚是残疾人,乌力吉巴图是贫困户。图们让他们给合作社放羊,每人每月能挣3000元的劳力。作为分红,他们每年还收到几十只羊,加入合作社后很快就脱贫了。

图们说“我们用互助脱贫致富,谁都不能‘掉队’。”

近年来,内蒙古在草原深处精挑细选5891户“中央党员户”,让这些发展能力强的牧民党员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让党旗在主战场高高飘扬的扶贫。2019年底,内蒙古4个国家级贫困边旗和6个区级贫困边旗全部摘除。

和谐共处、良好生态

初秋的中蒙边境草原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青草香,牧民熟练地操作着割草机、集草机、打捆机。一捆捆的方形草堆积成高高的“草墙”,形成了草原上独特的风景。

“草原不能‘吹剃’,割草后留下的茬高度必须大于6厘米。”在边境旗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努尔苏木,小编看到33岁的牧民辛塔奔来到草原时,正在与割草队讨论割草的范围和细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割草过早、过度,影响了草种的落地。年复一年,牧草长势越来越差,优质牧草的种类越来越少。随着生态文明理念在边境草原落地生根,科学合理割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8月25日前严禁清理天然草原;禁止“清剃”。每砍掉300米宽的草,就必须保留10米宽的植被作为草种带……越来越多的边境牧民认为,科学利用草原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草原人的财富观也在更新。在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塔镇,牧民蒙克巴特尔大幅减少了羊的数量,以养牛为主。这是因为饲养50头牛和500只羊的总收入基本相同,但养牛的成本却比养羊低得多,对牧场的破坏也相对较小。

“过去的那些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看来,生态良好的草原才是牧民最大的财富。”这位蒙古老牧民说道。

UiKhan为宠物狗拍摄短视频

本篇文章讲解关于中蒙边境牧民过上现代新生活这里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萌宠与网红……这类热门话题,和一些蒙古族生活图片相关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文地址:http://scg036.com/post/5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