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全国新冠死亡164例,风险人群仍需加强防护

 admin   2025-04-25 02:45   26 人阅读  0 条评论

对于5月全国新冠死亡164例,风险人群仍需加强防护和一些相关题网上众说纷纭,那么全国多少人新冠的一些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讲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编辑林云晓、实习生皮光宇北京报道。6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情况。XBB及其支行本土病例比例逐渐上升,5月22日至28日增至924例。

5月1日至31日,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

虽然国内疫情呈零星散发,目前呈现下降趋势,但近期“两利好”引起广泛关注。据百度指数显示,近三十天“二阳”信息索引平均次数达3211420次。虽然“二阳”早已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但其症状却没有“一阳”那么严重。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在多地采访了两名阳性患者,发现患者的症状主要是呼吸道症状,包括咽痛、咳嗽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的“二阳”症状一般较“一阳”症状轻。

目前,从不同感染人群来看,已感染新冠病的人体内抗体水平仍然较高,继发感染的风险较低。对于感染半年以上的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距离上次感染的时间越长,体内中和抗体水平越低,继发感染的风险仍然会增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秉良表示,根据模型预测,今年第二波COVID-19的高峰将出现在6月底。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仍存在一定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尤其是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容易继发感染,感染后可能病情加重。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仍不应放松警惕。

二次阳症状较轻,但存在个体差异

在5月底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XBB15变种的R0值已超过30,这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可传染30人以上。随着2022年底首次检测呈阳性后抗体水平下降,人体对COVID-19的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出现一些继发或重复感染。

5月中下旬以来,出现“两阳”症状的患者逐渐增多。据此,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采访了上海、深圳、杭州、昆明、广州、哈尔滨的“双阳”患者。受访者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喉咙痛”,而大多数患者的喉咙痛程度较轻,且仅处于早期阶段。有的患者在“二阳”初期就出现发热,很快就恢复了。病程持续35天。大约几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桂强认为,引起咽喉痛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明确病因并客观治疗。目前流行的XBB变种是新冠病Omicron的重组变种。“引起喉咙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COVID-19、流感、细菌感染等,这些都会引起喉咙痛,必须区别对待。如果是COVID-19,请将其视为COVID-19。如果是细菌感染,必要时可以使用抗生素。”

从中医角度来看,这次的“二阳”表现出风热、寒凉的特点。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分析,随着天气变热,风热引起的疾病会增多。继发感染后出现风热感冒症状,如咽痛、轻微咳嗽、低烧等,用中药治疗风热感冒,如清热、祛风等,效果很好。舒缓表面,润喉。低烧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全身症状会逐渐消失。

不少受访者得出的结论是,“两阳”后的症状比第一次感染时的症状要轻,比如发烧时间更短、发烧程度更低、病程更短等。据此,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伟指出,目前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再次感染后症状会变得越来越轻。一方面,这是因为在第一次感染后,身体对病原体产生了免疫力;另一方面,在疫情传播过程中,病原体本身通常会朝着致病性逐渐减弱、感染能力逐渐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此外,不少受访者表示,在出现“两阳性”后,自己并没有感染周围的人。他们推测,“两阳性”症状较轻,传染性因此降低。研究表明,感染后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传染性的强度并不成正比。传染性主要与体内病的存在和病载量有关。无论症状严重程度如何,病都会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播。因此,不能根据症状来判断自己是否具有传染性。“两阳”患者也需要提醒身边的人做好自我防护。

多项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后,人体内仍然存在结合抗体,在感染后6-7个月内仍能发挥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接种疫苗的人体内抗体水平仍然很高。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采访的患者中,“一阳”与“二阳”之间存在5-6个月的差距。但目前也有“一阳”。短期内恢复的病例。

正在阳康复中的张女士说“我发现我第一次阳是因为喉咙很痛,抗原检测显示阳很弱,随后出现鼻塞和咳嗽,并不是特别严重,而且大约一周后我就康复了。”大约三周后,张女士又出现了杨某的症状。抗原检测呈阳性,发烧40度左右。高烧严重,退烧药无效。发烧持续了四天,咳嗽、鼻塞也比之前严重了很多。据悉,该患者初阳转阴后,一直熬夜学习。短期回阳也可能与免疫力有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宇表示,“一阳性”、“两阳性”后也应采取防护措施。首先是接种COVID-19疫苗。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积极注射加强针。体内的抗体水平会迅速上升。二是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感觉不到周围有感染者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危险。“建议大家还是戴口罩。同时,勤洗手,多通风,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谨防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感染

此前,国家卫健委国家新型冠状病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研究员刘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原来相比,新型冠状病感染,反复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属于轻症,重症风险降低86%。“首次感染对再次感染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和抵抗力,降低了感染风险和感染者转为重症的概率。根据全大样本数据显示,再次感染不会增加住院和重症监护室或死亡的额外风险。”

但刘珏教授表示,老年人等高危人群需要多加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了解到,哈尔滨市一名79岁男子持续昏睡。由于老人无法清晰表达,家人在测量体温后才发现老人发烧,随后检测出抗原呈阳性。由于老人没有接种疫苗,这次受寿阳的影响,他继续发烧。注射退烧针两天后,高烧仍未退。被送往医院后,他已处于昏迷状态。医生直接告诉家人进入ICU治疗,继续使用呼吸机供氧。根据多位受访老人的感染经历,老人发烧时很难退烧,需要入院输液。由于老年人血氧低,陷入昏迷,严重时需要吸氧才能恢复。

研究结果显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2型再次感染的合并病死率为295例,老年人如果再次感染可能面临更高的不良风险。同时,公开信息显示,当人体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时,体内仍然存在中和抗体。虽然不足以完全抵抗新的变异株,但第二次感染的症状一般比第一次感染的症状更严重。较轻,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两阳”患者都不会病情严重或再次感染。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要加强防护,得知老年人发烧情况及早就医。

对此,刘清泉建议继续鼓励老年人接种COVID-19疫苗,提高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注射的接种率。尽量减少外出,特别是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封闭场所。如需外出,必须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避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物体,勤洗手。

此外,刘清泉建议,基础疾病要管理好,定期服药,不要因为害怕去医院而停止服药。家庭成员可以获得药物。最后,让老年人保持作息规律,放松心情,按时吃饭。对于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弱的人来说,每次感染都有可能转为重症,切不可掉以轻心。

想了解更多关于5月全国新冠死亡164例,风险人群仍需加强防护和全国多少人新冠的详细,请持续关注并收藏本站。

本文地址:http://scg036.com/post/96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