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到关于疫情下遭遇双重考验的独居老人有人不识字吃什么药都不知道,有人不敢出门憋到压抑或者和抗新型肺炎疫情故事相关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大家关注,小编为你带来解。
防护意识薄弱、患有基础疾病,老年人面临的风险更大。但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汹涌的感染浪潮也是一场心理考验。
2022年12月,浙江湖州八里甸镇三河片区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家送药。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志愿者湖州”
文字|新京报编辑杜汉三
编辑丨袁国立
校对丨陈迪彦
本文共6147字,阅读需要12分钟
12月11日,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80岁男子陈华出现低烧。抗原检测呈阳性,随后发烧至39以上。女儿远在国外,陈华与妻子相依为命。
远在广州的侄女终于通过热心网友给陈华送来了紧急退烧药。三天后,陈华的烧毫无危险地退了,但肌肉还是有些酸痛,喉咙有些干。
香港特区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12月31日开始并持续至今的第五波疫情中,截至2022年12月21日,死亡人数为11,076人,死亡人数中位年龄死亡病例年龄为86岁。死亡病例中95%以上是60岁及以上老年人,90岁以上有长期患病史。
2022年4月1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清援引香港最新研究指出此次香港Omicron疫情中,6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风险比30岁以下人群高252倍。
没有孩子的独居老人处于“防护网”中最脆弱的位置。
王庆华说,独居并不意味着完全与社会隔绝。如今,病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传播过程隐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包括独居老人,感染的风险都会增加。
2020年疫情伊始,武汉社区医生纪光伟发表文章《疫情期间独居老人需特别关注》。文章指出,医疗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是一个大题,包括与COVID-19相关的医疗需求和其他紧急情况。
吉光伟说“我们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长期隔离,加上对疫情的恐惧,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心理题,甚至可能引发意外。”
新京报编辑进行采访发现,一些独居老人并不知道COVID-19感染的症状。他们家里没有退烧药、洗手液等防疫物品,甚至连洗手的习惯都没有养成。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汹涌而来的感染浪潮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
一名八旬老人被感染
80岁的王福来独自住在北京的一个社区。她左眼失明,右眼视力模糊。
12月7日,王福来举着放大镜,在自己居住的大楼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社区工作人员您好!您能告诉我大楼哪一层阳光明媚吗?谢谢。”
一个多小时后,无人回应,王福来再次询邻居“哪位邻居知道哪些楼层检测结果呈阳性?请尽快告知!谢谢。”
这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在北京举行的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防控第430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还宣布,即日起将实施十项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包括优化调整隔离方法,优化核酸检测检验措施。预防和控制措施。
但这却让王福来感到不安。
第二天,她首先向社区工作人员询,确认方舱医院的感染者是否需要出院回家。因为制作核酸不方便,我就哪里可以买到抗原。
辽宁省新民市南塔社区工作人员李广斌很能理解王福来老人的心情。他在工作中还发现,虽然病的致病性有所减弱,但一些老年人心中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恐惧。“这个拐角不太容易转。”
80多岁的陈华显然不是这样的老人。
他的腿脚不是很锋利,而且是特殊时期。远离家乡的女儿特意嘱咐他这段时间不要出去散步,妻子也不再允许他出去买菜。但陈华还是坐不住,执意要往屋外走。
12月11日上午,陈华出现低烧。我做了抗原检测,结果呈阳性。
家住广州的侄女邓方淑接到陈华求药的电话,发现他说话比平时更快。但不仅在北京,在广州,退烧药也不容易买到。邓方树去了四家药店,领取了三种药物。但查遍了快递,要么因为送货地址在北京而发不出去,要么不接受邮寄药品。
无奈之下,邓方树找到了一家客栈,将退烧药包裹在其他物品中,告诉快递员这些都是生活用品,“我还是想先寄出去”。
然而,快递仍然会在路上延误几天。邓方舒在她常去的社交购物群里发帖求助,希望北京的热心网友能为老人分发一些退烧药。这主要是一个平日分享零食、包包、化妆品等各种物品的。N95口罩、抗原、布洛芬等信息相继出现。
邓方书很快收到了184条回复。最受网友欢迎的一招就是联系老人居住的社区。但她在网上搜索,并没有找到当地居委会的电话号码。
最后,邓方树找到了一位网友,当天给老人送去了退烧药。
这两天,王福来大楼里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COVID-19。她不再她的积极邻居住在哪一层。为了避免感染,她不再外出。社区养老站已经停止提供午餐,吃饭的题是请人帮忙订外卖解决的。
她举着放大镜,在楼东微信群里记下了现在的情况。“一个人身体不好!一天过一天!”几乎每句话后面都跟着一个感叹号,群里三百多人都是她的听众。
三天后,80多岁的陈华毫无风险地退烧,这让他的侄女邓方淑感到幸运。
但她也在思考一个题如果农村老人求助怎么办?
12月24日,四川省仁寿县一社区物业工作人员为留守老人送急救药。来源微信公众号“人寿”
“如果你被感染了,那就非常危险了。”
79岁的张怀业独自生活在绍兴市东部的一个山村里。
据她介绍,“村里80岁以上的人不多,70岁以上的人有点多,60岁以上的人很多”。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60多岁的人仍然被认为是“壮年”,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人还在外面打零工。
12月15日,张怀业手机显示关机,座机欠费。第二天,她解释说,“手机没电了,充电也没用。然后就关机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怀业说,虽然听说附近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但村里的老人却依然如常。戴口罩的人依然不多。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会聚在一起聊天。
但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却改变了语气。起初,他向母亲保证,新冠病“只是感冒”。但这段时间,儿子总是叮嘱她,“少出门,出门戴口罩”。
张怀业心里明白,“像我们这样的人,要么不被感染,要么被感染就很危险了。”一个原因是他年纪大了,明年就80岁了,另一个原因是身体素质不好。“这两点还不够吗?”
张怀业患有高血压、血糖,还有心脏病。他前段时间也被查出患有卵巢恶性肿,刚刚去杭州做手术。过两天她就要化疗,儿子却招呼道“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我给你准备洗手液。”
但疫情却让张怀业退缩了。
她知道化疗对身体危害很大,因为它“既杀死好细胞,也杀死坏细胞”。上次化疗后,她掉了很多头发。她和她的儿子都担心化疗后他们会更容易感染COVID-19。“病首先感染弱者。”
12月12日,张文宏等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感染科微信公众号“华山感染”上发表文章《保护家人,远离疫情》复旦大学.文章指出,国内外多项研究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一直是COVID-19感染重症和死亡的主要高危人群。如果同时伴有年龄超过80岁、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肿、接受免疫抑制剂等多项高危因素,老年人重症发病率将进一步上升。
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21日,95%以上的死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抗疫
上述文章建议,老年人在疫情上升期和高峰期尽量避免外出。患有慢的老年人,在病情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如非必要,应避免去医院。
在农村,像张怀业这样的独居老人还有很多。
家住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孟泉镇的85岁老人贾秀武,因为害怕感染新冠病,一度不再去菜市场。相反,她让亲戚带了一些猪肉、辣椒和大蒜来。
她认为电话费贵,而且家里没有固定电话或手机。如果她的孩子们想联系她,就得先给她同村的侄子打电话。电视安装在楼上,所以即使我的腿有限也看不了多少。我们对COVID-19的了解完全取决于村里的扩音器,“有时他们会广播。”
但即便如此,贾秀武仍然不知道COVID-19的症状,也没有养成洗手的习惯。
家里有感冒药,但她不识字。贾修武不知道什么时候吃药,有没有禁忌,一次吃多少粒。但她也想过。如果她因COVID-19生病了,她就会用冰糖煮水喝。如果实在不舒服,就“自己去医院吧”。但她不知道到时候自己能否一个人去医院。
一位行医多年的乡村医生告诉新京报编辑,他也遇到过身体不舒服的老人,但又怕拖累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只能自己忍着。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我才给孩子们打电话。也有老人怕孩子花,不肯告诉孩子自己的病情。
与贾秀武同村的易南景今年79岁,酷爱打牌。前段时间打牌的人少了,但他还是去了牌室。
去年春节,孩子们给他买了一堆口罩。有时他戴一个口罩很多天,现在还剩下20多个。家里没有退烧药。在他看来,老年人感染新冠病仍然是一个打针就能解决的题。
心理测试
防护意识薄弱、患有基础疾病,老年人面临的风险更大。但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汹涌的感染浪潮也是一场心理考验。
64岁的河南平顶山人杨红丽在2008年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孩子,两年前她的丈夫也去世了。
她的心脏不好,血管严重堵塞,还没有心脏支架。医生建议她做心脏血管造影,需要家人签字。但当时杨红利的亲属均不在场。与杨洪丽关系最密切的一群人,即同样失去独生子的平顶山当地——名中老年人,没有权利签名。直到今天,心脏血管造影仍然处于搁置状态。
以前,天气好的时候,午饭后,她和失去独生子的姐妹们经常到平顶山河滨公园晒太阳。说起晒太阳,杨洪丽知道他们是在“互相治愈、互相安慰”。
有一位大姐,第一天来到这里,就直直地望着河水,一言不发。两三个月后,别人说话的时候,她都会微笑着。后来,她说话了。终于,我可以主动说出自己的情况了。
杨红丽觉得,拥抱姐妹俩取暖、相见、解闷,就是“救人”。
今年9月,阳光洒在杨红丽和失去独生子的姐妹们经常聚集的公园河面上。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在COVID-19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她和体弱多病的姐妹们达成了一致“我们承受不起受伤的代价,所以最好不要外出。”生病是难受的,更是一种极度的孤独。之前杨红丽住院时,旁边的病床上总有一大群人来看望她,但她的病床前“只有我一个人”。
她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到姐姐们了,呆在家里让杨红丽“有点郁闷,有点郁闷”。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微信上和这个人聊一会儿,再和那个人聊一会儿。
虽然12月15日接受采访时并未感染新冠,但像杨红利这样的老人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武汉长江医院医生卢杰等人对2020年3月至4月武汉市江岸区71名老年COVID-19患者进行了基本情况和心理卷调查。他们大多来自疗养院或空无一人。独居的筑巢者。调查发现,疫情期间,老年COVID-19患者因自身疾病以及社会家庭原因,缺乏面对压力性公共事件的经验,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症。
今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卢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老年人外出次数减少,安全感下降,更容易恐慌并感到无助。心理上,慢性疾病、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得不到足够的照顾都会产生心理影响。最常见的影响是焦虑和失眠。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并不比年轻人低,而且自杀率更高。
前两天,杨红丽路过药店,想给自己买点退烧药。但看到人山人海,很多药品都卖完了,她又回到家,“把机会让给了年轻人”。她觉得年轻人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多,所以更容易被感染,需要退烧药。
但她也在想,如果自己真的感染了新冠病怎么办?她觉得自己得用以前治疗感冒的“老方”多喝白开水,直到嘴巴发麻为止。“只要我会爬,我自己就会喝一口水。”
2022年11月30日,北京广外大街,送餐男孩刘家楼给一位独居老人送饭。新京报编辑王佳宁摄
社会“防护网”
李子
关于网上对疫情下遭遇双重考验的独居老人有人不识字吃什么药都不知道,有人不敢出门憋到压抑和抗新型肺炎疫情故事热议的一些话题内容本文已解完毕,诸位怎么看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