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的医院当第一波高峰到来

 admin   2025-04-09 02:45   43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文给大家分享疫情冲击下的医院当第一波高峰到来和一些关于医院受疫情影响情况的话题,希望大家喜欢。

每经典编辑舒冬妮、徐立波每经典

12月23日至29日,首批“羊康”已沐浴在三亚的阳光下。但与此同时,在很多医院,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医生被层层人围住,护士来回穿梭,病人排着长队。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战斗似乎在2022年底突然开始。

“新十条”发布半个月后,《每日经济新闻》编辑采访了北京、厦门、南昌的三位医生,讲述了他们年底的真实工作经历。

尽最大努力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

12月23日和29日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外科孙医生

我在心脏外科,这段时间我们也在支持急诊和发热门诊。

开放后,医院的病人数量开始增加。尤其是开放后的一周,从12月12日左右开始,病人特别多,同事压力也很大。一位朋友在急诊室里发着39度的高烧。他在床上躺了三天,直到发烧到40度。当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就回家了。他在床上躺了三天,能感觉到自己很不舒服。另外,我发热门诊的朋友也病了。

从发布到现在,没有人休息过。部门主管好像每天都在开会,每天都有新文件,工作组每天都有新通知,经常在半夜弹出消息。我们随时待命。

医院动员各科室医护人员全力支援,每一位专家都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无论是急诊科还是发热门诊。

急诊医生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早上8点,不少医生尽管出现了“阳”的症状,但仍然照常工作。然而,人手仍然不够。病人太多,很多不需要去医院的人增加了医院的压力。如果社区能够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知道,有些情况下,只要呆在家里,医院的压力就可以减轻很多。

12月13日开始发烧,回家休息。病情好转后,16日回到心外科。本来科室里还有七八个术前病人,一时半会出不了院,所以科室里还有人正常工作。但由于医护人员短缺,很多任务无法进行。一方面要看条件是否允许,另一方面要看患者的意愿。心外科已有不少患者主动出院回家。另外,北京近期感染人数过多,血库血液不足。心脏手术也被暂停。

医院现在还没有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但我们仍然不知道高峰在哪里。已经过去了还是还没来?不知道各个部门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工作。

12月26日,我到发热门诊值班。因为时间比较特殊,晚上8点到凌晨2点,接待的病人不多,一共40多个。我在交接班的时候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提到,这几天都是这样的情况。

因为不了解整体情况,所以无法判断患者数量是否下降了,但似乎大家还在忙碌,各部门还在加大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同事又发烧了,但仍在工作,压力很大。不过,与之前相比,同事们在心理上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

第二天我就回到了自己的部门工作。因客观原因暂停的手术已逐步恢复。医院通过多渠道协调血库,解决了一些题。但手术节奏变慢了一方面,对于患者来说,大多刚刚经历过肺炎,抵抗力相对较弱,或者担心手术后因抵抗力下降而出现继发感染;另一方面,从“羊康”回来的医护人员身体状况都更差,工作也会更慢。

总体来说,我感觉现在病人最多的地方是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因为发热门诊只能开口服止咳退烧药,能做的事情比较有限。仍有更多病情严重的患者前往急诊室。26日,路过急诊室的人不少。我同事说那天可能有690多个病人。

据我了解,北京其他医院不少外科手术已暂停,内科病房改为呼吸内科病房,增加床位,加大对危重症救治的支持力度。但实际上,危重疾病对医疗护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与发热门诊不同,并非所有医疗机构都能提供支持。许多医护人员可能无法使用呼吸机和ECMO。

现在很多医院的题是床位等硬件跟得上,但医疗能力跟得上吗?听说有的医院正在进行重症患者救治的医学培训。这也是一个解决办法。我觉得在重病高峰还没有到来的城市,医院可以提前开展这种培训。

因为经常和海外医学朋友交流经验,所以我还是要强调,各个社区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要把医院当作第一道防线。这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压力。现在关于COVID-19的相关知识有很多,比如什么情况需要呆在家里,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然而,有些人仍然不知道。社区应开展有关COVID-19的院前教育和科普,让每个人都能更清楚地知道何时去。医院。

否则,就像现在一样,有些人没有必要来医院,既占用医疗资源,又增加感染风险。而有的人则因为没有及早去医院、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延误了病情。

退烧药充足,但人手不够。

12月26日

杨文龙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我平时在传染病科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负责发热门诊的管理和临床救治工作。

2020年,我作为江西省援鄂医疗队第一批医疗队员之一,也参与了武汉的救治工作。当时我主要担任管理病房的临时科主任,主要收治重症患者。

从我们当时的感受来看,面对新冠病原株这样的未知疾病,主要情绪就是恐慌。但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了解了该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医护人员慢慢适应了当时的氛围。

自12月7日“新十项措施”发布以来,虽然我院已经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实际情况却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例如,我院发热门诊是医院感染防控一级。当时,各科室调集了近40名医生提供支援。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患者数量增长得非常快。正常情况下,我们医院的两名医生发热门诊每天约有300人次,但这段时间单日就诊人数高峰可达1200人;其次,我没想到医护人员的感染率会这么高,这段时间大约有60%到70%的医护人员感染了冠状病。

患者及家属合影

但经过我院的调整,加大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的支持力度,目前工作已逐渐步入正轨。另外,我院采用AB班制,每班4名医生,同时有2名医生值班。如果值班医生暂时出现发烧症状,紧急情况下备用医生也可以“介入”。在患者救治方面,我院规定每个门诊人数不得超过5人,整体运行情况较好。

我们发热门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院内的COVID-19患者进行“筛查分诊”对于普通的COVID-19患者,我们会安排到专门的门诊就诊,对于可能出现并发症等的患者,我们会安排到专门的门诊就诊。如心脏病、脑梗塞等,我们会将其分诊至具有相应隔离条件的心血管科或神经科进行治疗。若发现重症患者,将安排在重症监护室抢救。

由于我一直住在发热门诊,而且Omicron菌株的传染性很强,所以我可能在这个月中旬左右感染了COVID-19。21日,我的自检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

医务人员总体感染率约为60-70%。还有不少医护人员无症状,尽管核酸检测呈阳性,仍继续执勤。此外,还有不少医护人员带病继续工作。比如发热门诊有一个医生。出现发烧症状后,尽管喉咙痛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但他仍然坚持工作。

医护人员被感染后,只要没有明显症状,通常都会在家隔离几天休息。我们医院没有硬性要求。一般来说,Omicron的“周期”是7天,但我们的医护人员平均可能是两天。三天后我就回去工作了。人手确实太紧张了。

自12月7日“新十项措施”发布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患者数量激增、医院人手不足。之前说过,平时发热门诊可能只有200到300名患者,但12月18日之后,每天几乎有1100到1200名患者。

不过这几天情况缓和了很多,几乎回到了400到500人。许多患者在感染之初都感到惊慌。现在通过科普,大家也认识到,在家休息、对症治疗就能好起来,所以现在恐慌已经不复存在了。

目前,我院坚持国家卫健委“应收尽收”的原则,开放床位近4000张。医院还在危重症领域投入了更多资源,拥有ICU床位500余张。总体来看,医疗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

医生在危重手术中的图片

在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退烧药总是“够用”。我院对退烧药的管理办法是一般门诊不能开退烧药,必须到发热门诊开。一次最多可开药量不超过5天,有效避免了部分患者盲目囤药。包括退热药、止咳药、解热镇痛中成药等,我院不缺药品。

至于COVID-19抗病药物,我院有三类奈马韦、阿齐夫定、阿比朵尔。然而,奈马韦在医院仍然供不应求,普通门诊也买不到奈马韦。我们一般用于住院的重症患者,而国内的抗病药物如阿齐夫定、阿比朵尔药品相对充足。

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春节之前还没有真正到来。从我院发热门诊收治的病例来看,90%以上都是成年人,老人和儿童仅占很小比例。一旦春节假期到来,病的流动性也会随着人们返乡而增加,未来医院将面临更大的救治压力。

急诊科图片

此外,重症患者的救治也是医院面临的一大挑战。重症患者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疾病引起的重症,二是新型冠状病肺炎本身引起的重症。

即使没有新冠病,每到这个季节,很多老年人也会遭遇中风、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基础疾病的多发。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感染率的增加,上述基础疾病的发病率也可能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医疗资源集中在危重病人身上。

检测出“阳”,我们将继续在线就医

12月26日

黄申辉,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我是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COVID-19感染是我们科室的一种疾病,所以我们科室在各个临床科室都比较有经验。轻症、重症都在我们的诊治范围之内。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与COVID-19相关的病例。我们部门也积极参与抗疫工作。2020年初,我在发热门诊提供支持。后来厦门几波疫情期间,我也参与了核酸采集和定点医院支援工作。今年4月,我前往上海方舱医院及定点医院支援。

面对Covid-19疫情,医院既是疫情第一线,也是防控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这种特殊性,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当前,厦门的形势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放松之前,感染人数并不多,我院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管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发热门诊需要严格防护,急诊科、呼吸科等重点科室就诊时要求佩戴N95口罩和面罩,可以有效预防一些感染。

随着社会感染人数不断增加,医院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要求。大约一周前开始,该院发热门诊、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医院还增设了诊所,并动员各科室医护人员提供支持。

在药品方面,无论是退烧药还是与COVID-19相关的中成药,一开始所有医生都可以正常开药,但后来仅限于几个主要相关科室。后来,市场上的药店药品告罄,医院也将药品退回。热药拆箱后由药片提供。每个病人只开几片足够自己用的药片,保证病人不缺药。几种类似的药品也已经紧急补充。目前,没有没药可用。

其实,管制是对的。解热药不宜服用过多,也不宜长期服用。如果发烧超过3天,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开太多退烧药是没有意义的。一般一家人一盒退烧药就够了。你可能无法完成它们。现在医院对这些药物进行控制,确保有需要的人能够用上。

大约一周前,各科室陆续出现阳性患者和医护人员。因为提前做好了防控安排,大家也做好了防护,短时间内并没有全部被感染。持消极态度的同事继续坚持。同一岗位,陆续出现阳性的同事可以先休息,等症状好转后再返回工作岗位。这样可以维持医院的工作,也可以让受感染的医护人员得到适当的休息。目前国内流行的株一般都是近亲,复工后几个月内再次感染的概率应该很小。

根据一些疾控专家的预测,厦门应该还没有达到感染高峰。可能是这个月底或者下个月初,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病人。

从医疗资源来看,政策刚放宽时,阳性患者会按要求转运至厦门定点医院救治。然而,定点医院的床位很快就饱和了。12月25日,医院紧急成立特殊病房,收治COVID-19阳性患者。内科综合病房立即开始收治患者。还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设立新病房收治患者。每个临床科室也分为阳性区和阴性区,阴性和阳性患者的床位将分开安排,以减少交叉。感染。虽然住院床位数量非常紧张,但事实上,我们医院的床位数量长期以来一直紧张,医院正在想方设法进行协调。

总体来说,我们科室运转还是比较正常的,阴性同事上班较多,“养康”医护人员也逐渐返岗。该医院还参考了领先城市几家姐妹医院的情况。

关于疫情冲击下的医院当第一波高峰到来的题,本文对医院受疫情影响情况这样的题进行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文地址:http://scg036.com/post/8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